当前路径

专家、学者入驻通道
寻求合作、咨询专线:18813004498(同微)
荣誉查询、聘书查询

中商智汇(北京)科技研究院

——产业经济的研究者、行业发展的领军者、品牌强企的践行者

扫一扫微信

关注公众号

中央一号文件释放积极信号 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5-03-12 来源:
【字号大中小】 分享到

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也就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向社会公布。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将如何发力?有哪些部署?2月2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上解读中央一号文件。

着眼当前   放眼长远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是又一个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抓到底的坚定决心,向全党全社会再次发出了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为广大农民群众送上了政策春风和民生关怀。”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会上表示。

韩文秀介绍,中央一号文件在稳定“三农”工作部署总体格局基础上,将深化农村改革贯穿全篇,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两个持续、四个着力”。

“两个持续”就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必须始终守住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四个着力”就是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这些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必须结合实际细化实化,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坚持久久为功,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从而激发乡村振兴的动力和活力。

韩文秀指强调,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突出年度性、针对性、实效性。文件从党中央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既着眼当前,部署2025年“三农”工作中必须抓紧抓好的一些要事实事;也放眼长远,着力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我们相信,通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一定能够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韩文秀强调。

巩固成果   防止返贫致贫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致贫,这是‘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今年是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扛稳责任,防止思想松懈、工作松劲,慎终如始做好监测帮扶工作。”韩文秀表示。

中央一号文件重点部署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健全帮扶资产长效管理机制,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立统一的资产登记管理台账,健全资产形成、确权移交、管护运营、收益分配等全程监管制度,明确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确保经营性资产保值增效、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研究制定过渡期后帮扶政策体系。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绝不仅仅是今年的年度性任务,过渡期之后也必须长久、永久地守住守牢。”韩文秀强调,过渡期结束之后,帮扶政策不会“急刹车”,而是要分类加以完善,建立健全常态化帮扶的制度机制。

“党中央对接续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总要求、大方向是明确的。这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当前我们正在组织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进行总体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之上,对各项帮扶政策分类优化完善。”韩文秀透露。

韩文秀表示,对于农村低收入人口,重点是统筹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及防止返贫致贫对象的识别监测,强化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开发式帮扶,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对于欠发达地区,重点是促进这些地区振兴发展,有针对性地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通过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等机制给予差异化支持,让欠发达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赶上来。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2024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今年我们在一号文件中为何还要强调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对此,韩文秀表示,粮食增产主要是靠单产提升,去年全国粮食亩产比上年提高5.1公斤,这对于增产贡献超过八成。在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形势下,粮食丰产丰收,为稳物价、稳民心、稳大局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中央政策明确,粮食生产只能加强,不能放松。”韩文秀强调,我国粮食总体上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仍然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

韩文秀指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强调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把我们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粮食生产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之上,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促进大面积增产。”韩文秀表示,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新品种、新技术集成推广还不够,有的增产增效措施还只是停留在实验室、试验田里,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要把粮食增产的重心转到大面积提单产上,进一步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确保今年粮食继续稳产丰产。

韩文秀指出,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的根本出路还在于科技,要害是种子。“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不少,科研人员也很多,创新成果也在不断涌现,但是创新协同还不够,研发方面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韩文秀表示,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力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等。同时,要推动实用、好用、管用的农业技术进村入户、落地生根,真正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摆脱靠天吃饭、实现旱涝保收,关键要靠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要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方位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粮食产能和生产保供的稳定性。

此外,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保主食,还要保副食。要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拓展食物来源,让老百姓的餐桌更加丰富,吃得更加健康、更有营养。

“此外,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要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形成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韩文秀补充说。

针对近年来我国耕地数量连续净增加,而一些地方乱占耕地、破坏耕地的问题仍时有发生的现象。韩文秀表示,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围绕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重点做了几方面部署:一是严守耕地数量。二是提升耕地质量。三是管住耕地用途。

提振价格   调动积极性

去年以来,部分农产品价格低迷,有些品种价格跌幅较大,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效益。

“各地和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产业纾困政策,帮助农民和经营主体渡难关。”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介绍,从近期市场走势看,主要农产品价格趋稳,市场预期有所好转。

祝卫东表示,一号文件从生产、消费、贸易等方面,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促进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企稳回升,保护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价格方面,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在河南、江苏、黑龙江、安徽四省启动稻谷托市收购,加大小麦、玉米收储力度,促进大豆销售和加工转化,稳定市场价格,防止出现卖粮难。补贴方面,继续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鼓励地方开展粮油种植专项贷款贴息试点。通过这些政策,给农民实打实的支持。保险方面,降低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保费补贴承担比例,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加快从防范自然风险向防范市场风险拓展。同时,围绕调动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今年将扩大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实施范围,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通过“受益”省份出资、“贡献”省份获得补偿的方式,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支持。

二是着力促进产销衔接。打通市场需求“最后一公里”,破除产销堵点卡点,着力稳预期、稳价格、稳市场。比如,针对奶牛养殖亏损问题,明确要求落实灭菌乳国家标准,促进鲜奶消费,支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促进生鲜乳就地加工转化。同时,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和预期引导,加强产能监测和调控,促进产业平稳发展。

三是强化贸易与生产协调。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农产品进口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弥补供需缺口、平衡贸易关系的重要途径。但需要把握好进口的节奏和力度,避免冲击国内产业发展。一号文件强调,要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综合施策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市场供需,防止谷贱伤农、肉贱伤农,维护好农民利益。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采取一揽子措施促进肉牛、奶牛等行业纾困,下一步随着政策持续发力,生产经营状况会有望好转。”祝卫东透露。

规范土地流转经营权   促进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一些地方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违背农民意愿,出现了不少乱象。

祝卫东表示,一号文件专门对此作了强调和部署。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通过承包地“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承包地经营权流转总体上是规范有序的,但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违规操作的问题,文件对此作了强调。”祝卫东表示。

一是准确把握土地流转政策要求。中央的要求很明确,承包地经营权流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不得违背承包农户的意愿,不得损害农民权益,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态环境。要把握好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的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

二是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制度。重点是推动土地流转规范化、制度化,平等保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鼓励各地通过发布流转价格指数、实物计租等方式,推动流转费用稳定在合理水平,这样既可以避免流转费过低损害农民利益,又可以防止流转费过高影响农业竞争力。

三是坚决纠正依靠行政手段强行推动土地流转行为。承包地是否流转、价格怎么确定、形式如何选择、决定权都在农户,农民说了算,不能下指标、定任务甚至搞强迫命令,硬把农民挤出土地。对一些地方把土地流转作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优先条件,把流转面积、流转比例纳入绩效考核或者政策奖励,把土地流转率作为规划指标或项目申报条件等不当和错误做法,要及时予以纠正。

“总之,就是要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祝卫东说。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有什么政策亮点?

韩文秀表示,我国新型城镇化还在继续深入推进,农民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大势所趋。202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同时需要看到,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和乡村之间流动,这是我国现阶段甚至更长一个历史时期都会存在的一个现象。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就是要促进这一群体更好地融入城市,同时也要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中央一号文件在这方面也作了具体的部署。

一是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文件提出,要推动财政转移支付、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目的就是要通过完善成本分担机制,激发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是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文件提出,要完善全国公开统一的户籍管理政务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城市逐步将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住房保障政策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等。通过这些措施,逐步使进城农民在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方面,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的权利。

三是保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合法权益。文件再次强调,要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同时要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

“这方面主要考虑是,在农民和土地问题上,一定要保持历史耐心,农民在城里还没有彻底扎根之前,不要急着断了他们在农村的后路,要让他们在城乡之间可进可退、进退有据。”韩文秀详细说道。

四是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关键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把县乡村作为一个整体,一体化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先保障农业农村领域一般公共预算投入,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农业农村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金融支农服务方式,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资金投放,支持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乡村振兴债券等,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向农业农村领域配置,从而推动各种优势要素资源用于乡村全面振兴。